倉儲管理乃至大部分物流作業(yè)都是重復性的、枯燥乏味的事情,就算是最先進的亞馬遜倉庫,標語為“workhard.havefunmakehistory”(勤奮工作、心態(tài)愉悅、創(chuàng)造歷史),員工基本上也還是體力勞動,要能夠舉起49磅的貨物,每天站立或行走10~12小時。
毫無疑問human nature is lazy,如果對倉庫管理缺乏有效的考評和激勵手段,沒有人愿多搬一個箱子。而沒有量化的標準就無所謂指標,所有的量化指標體系還是圍繞“多、快、好、省”這個四個目標,倉庫吞吐量、月均庫存量、收發(fā)正確率、容積利用率、入庫及時率、庫存準確率、發(fā)貨及時率、簽收率、破損率等。
考核的目的不在于懲罰,而在于評估及優(yōu)化,在于從數據分析中找到規(guī)律并運用,從而找到降本增效的得當方法,如平衡任務分配、減少怠工,提高全員勞產率,減少錯分、錯發(fā)、超時等問題。
在評價倉庫資源利用的績效時,常用倉庫面積利用率和容積利用率。除了存儲區(qū),海外倉很少用平庫,不同規(guī)格的商品,平庫的倉庫面積利用率指標變動較大;多層平衡式貨架,要計算貨架有效利用率。
另外,很多指標是一個時點概念,例如發(fā)貨錯誤,一定影響收發(fā)正確率,但不一定會影響到庫存準確率,發(fā)貨錯誤如果在核定庫存準確的時點前被有效糾正,將不會對庫存準確率產生影響。
對賣家而言,商品的動銷率越高,滯銷產品就越少;庫存周轉率是一個重要數據,表示同額資金的利用效率,周轉越快,說明相同存貨產生的銷售收入越大、利益越高,其體現整個公司的現金流與供應鏈運作水平。